中宇简报数字报纸

2020年8月23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00

中宇简报公司要闻 生活小常识 向困难“亮剑”的中宇运营人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中宇简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困难“亮剑”的中宇运营人

——龙泉运营项目部采访实录

中宇集团选煤运营板块从诞生到如今已走过15个年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每一步都走得稳健有力。平朔运营项目部作为集团公司开始接触选煤运营时成立的运营项目部,依然老当益壮,去年以来,新增了平朔矸石电厂石灰石制粉车间业务和木瓜界选煤厂至矸石电厂的12条输煤线运营,老树开新花,潜力无限;哈尔乌素运营项目部牢牢站稳了神华准能集团的运营市场;麻家梁、兴县、长子运营项目部也都用自己的业绩向公司乃至社会证明着自己的实力;龙泉运营项目部、同煤广发运营项目部于2019年底成立,现在也逐步走上了正轨。只有循着中宇运营人走过的路,才能看懂他们为什么会取得今天所的成绩。

2020年8月7日,笔者来到集团公司龙泉运营项目部,采访了项目经理于松。通过下边的采访实录,大家或许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

笔者:于经理,据我了解,你在来龙泉之前在一号井担任车间经理,工作地点离家近,收入也可以,在接到运营管理部调你来龙泉任项目经理的任命后有没有犹豫要不要来,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于松:说不犹豫,那是假的,谁不想守家在地,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呀!可是,我给你说下我的工作成长经历,你就会明白我为啥会接这副担子了。

2004年,我从太原经济干部管理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同年进入晋能集团朔能铝厂从事电气维护工作。2008年,铝厂因效益不好而停产,我被调去留守看设备。当时就觉得前途渺茫,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办了。2009年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从熟人那里得知中宇公司在招人,我就来公司应聘了。当时是邓维国经理给考试,说我水平可以,后来就被分配到了平朔一号井当工人。2012年,公司筹建麻家梁项目部时,我又被调到了麻家梁项目部任班组长。直到2017年初,一号井车间经理出现空缺,我又被提拔到了车间经理的岗位上。短短8年时间,我就从一名普通工人逐步成长为了车间经理,这期间固然有我自己的努力,但也离不开中宇集团这个平台,离不开各位领导的栽培和提拔。

去年11月份,公司筹备成立龙泉项目部,运营管理部总经理丁强问我愿不愿意去外地工作,担任龙泉的项目经理,组织管理一个新项目部。虽然我犹豫过要不要去那么远的地方,也考虑过新项目的困难,但是我还是毅然决然地接下了这副重担,因为我知道,只有不断向困难“亮剑”,我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我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笔者:龙泉项目部从成立到现在,遇到过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于松:2019年11月11日,光棍节,龙泉运营项目部成立。运营管理部总经理丁强和兴县运营项目部经理张旭平以及兴县运营项目部安全经理刘轶斐先期抵达龙泉能源接洽相关事宜。当时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解决吃住问题。

经过丁总他们的积极联络,租住了矿上的家园,在矿上的大食堂吃饭。虽然住的是彩钢房,有暖气,但采暖并不理想,好在吃住都有了着落,算是初步安顿了下来。

在我们进驻装车站之前,西山煤电承包着龙泉能源的装车站业务。由于技术水平有限,他们的装车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而且还得平煤,矿上还得出这个平煤的费用。咱们公司的运营队伍和他们相比,优势太突出了——装车时间只需2小时,还不需要平煤。在实力悬殊的对比下,龙泉能源的领导毫不迟疑的选择与中宇集团合作,将装车站业务承包给了我们。

如何快速熟悉现场、检修设备、保证装车站正常运行成为我们遇到的第二个难题。

为了快速实现装车站的正规化,又是运营管理部丁强总经理和李雁东、杜玉龙等人带领着从各项目部抽调来的员工熟悉现场设备,查找设备安装缺陷,现场运行设备,处理皮带保护故障,解决装车配煤不精准等问题。11月23日下午2点30分,满载着“乌金”的列车徐徐开出龙泉装车站,这是我项目部在龙泉能源装出的第一列火车,包括附属作业仅用时4小时,虽没有达到我公司的最好水平,但比起之前的装车效率已有很大的进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人员对现场设备越来越熟悉了,和矿上的磨合也越来越顺利了,装车时间也恢复到了我们公司的最好水平。

还有一个困难,就是2.75KV高压铁路专用线隔离开关的操作维护。项目部所有人以前都没干过,万一操作顺序出错,就会造成专用线停电事故,甚至造成人身伤害事故。半年多来,我们一直细致认真学习操作规程,小心谨慎地对待,慢慢积累了操作经验,现在也已轻车熟路了。

笔者:项目部正式运营以来,发生过哪些感人的事情?

于松:龙泉项目部成立时,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工人大部分是从其他项目部调过来的,特别是麻家梁项目部就抽调过来一个班的工人,但是大部分工人嫌龙泉这个地方离家远,不愿意来,而运营管理部的规定是,所有人员必须服从调动,所以有大部分人就辞职不干了,只有正副班长留了下来。

当时,临近年底,人员严重短缺,公司租下现在这栋楼当作公寓,搬到公寓楼后,吃饭便成了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难题。好在老马同志自告奋勇说:“我以前在厨房干过,自己也开过饭店,可以做饭。”这才解决了我们的吃饭问题。

马强,从兴县调到龙泉项目部的一位普通平煤工人,不到一米七的个头,身材瘦小,背还有点驼,但是干起活来可真不马虎,在工地现场一把铁锹在他手里用的是行云流水,瘦小的身材下有着用不完的力气。

五月中旬,老马接受项目部安排,配合管库员整理库房。他秉承着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把每一颗螺丝都摆放得那么整齐、有序,进入库房,让你觉得好像走入了“首饰店”。

由于工作需要,今年五月底,运营管理部将老马调到了新成立的项目部。在新的岗位上,老马不惧挑战,勇于担当,在很短时间里就理清了思路,新接手的工作也很快步入了正轨。在安排好工作后,老马抽空回到龙泉和一起战斗了半年多的弟兄们共诉离别情,流下了深情的眼泪。

笔者:从车间经理到项目经理,你在管理上遇到了哪些难题,怎么处理的?

于松:车间经理只需要负责好本车间的生产就好了,相对简单一些,而项目经理是整个项目部的核心,得把生产、安全、后勤以及和甲方的沟通等都统筹安排好,对个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在一号井时,我狠抓内部管理,尤其是针对班组长的管理,只要有谁犯了错,一律重罚,从不讲情面。没几个月,就将车间的各项工作都捋顺了,管理理念也全部能执行下去。但是,在龙泉我现在还不能像一号井时那样管理,包括赵福勇经理和张日兵经理也都有这种感觉。咱们现在人员短缺严重,万一再走几个人,生产就难以为继了,只要不是什么重大问题,不影响安全生产,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了。我也知道这样下去肯定不行,现在也在到处招人,等人员配齐了,该怎么管理,还得怎么管理,不能像现在这样束手束脚的。

身处项目经理的位置上,才发现很多以前不能理解的做法原来都有各种各样的内情,处理好这些问题,太需要智慧了,这半年多的经历使我又成长了许多。

笔者:说说你对未来的憧憬。

于松:从项目部来说,我们现在有了焕然一新的公寓楼,各项硬件都在逐步完善,通过各方努力,人员短缺问题也会慢慢解决,将来一定会越来越好的。我还听说矿上打算建集运站,到时候,凭借咱们的运营优势,争取把集运站也承包下来。

从我个人方面来说,我天生就喜欢有挑战性的事情,等龙泉项目部做大做强了,我愿意迎接更多的挑战,向更大的困难“亮剑”!

本报编辑 彭春亮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宇简报报社
备案号:晋公网安备 14060202000122号